1.
扬州大学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院,扬州
225127;
2.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州
225127;
3. 扬州大学苏中发展研究院,扬州
225009
摘 要: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反映和象征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长期以来的历史文脉,已经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并随着时空变化而历久弥新。江苏省具有极其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地名文化特色,近年来在地名文化保护、赓续历史文脉方面开展多项举措,由江苏省民政厅、住建厅、交通厅、水利厅、文旅厅、方志办等6部门联合举办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工作。基于2022和2023年公布的两批次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参照《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中古今地名映射关系,并通过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获取各地名文化遗产的空间位置信息,构建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每个地名文化遗产的名称、批次、遗产类型、现今地名和行政区划等信息。数据集以.shp和.xls格式存储,由9个数据文件组成,数据量为1.66 MB(压缩为1个文件,72 KB)。
关键词:地名;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江苏省
DOI: https://doi.org/10.3974/geodp.2024.02.10
CSTR: https://cstr.escience.org.cn/CSTR:20146.14.2024.02.10
数据可用性声明:
本文关联实体数据集已在《全球变化数据仓储电子杂志(中英文)》出版,可获取:
https://doi.org/10.3974/geodb.2024.08.08.V1或https://cstr.escience.org.cn/CSTR:20146.11.2024.08.08.V1.
地名是人类赋予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蕴含着地理实体生消演化与科学内涵的“基因密码”[1]。联合国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的9号决议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许多国家都把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作为地名科研与地名工作的重要内容[2]。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3],明确将“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为新时代保护传承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任务。2022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在“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由民政部牵头开始建立地名文化遗产数据库,健全地名文化评价标准体系,深入推进“千年古县”等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使地名文化遗产得到分类、分级和分层次保护[4]。与此同时,各地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创建方面,因地制宜,制定了各自的实施办法,力求取得实效[5–7]。
江苏省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极其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地名文化特色[8,9]。近年来,江苏在地名文化保护、赓续历史文脉方面开展多项举措。2022年,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10],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内容,省级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同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地名文化遗产评定。由江苏省民政厅、住建厅、交通厅、水利厅、文旅厅、方志办等6部门联合举办,按照逐级申报原则,各地共推荐申报了623个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参加省级评选,并公布了首批古城、古镇、古村落三类地名文化遗产名单[11]。2023年,江苏又对路、街、巷(里、弄、坊)地名和古桥梁地名两类地名进行评定[12]。本数据集提供了江苏省两个批次共357处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空间点位数据,该数据包括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的批次、类型、区划、位置等信息,为描述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同时在揭示、保护和传承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可以发挥其重要价值。
《江苏省357处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数据集》[13]的名称、作者、地理区域、数据年代、数据集组成、数据出版与共享服务平台、数据共享政策等信息见表1。
分别收集2022–2023年共两批次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参照《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5]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中古今地名映射关系,基于国家民政部发布的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1]获取各地名文化遗产的行政区划与地理坐标,并在ArcGIS支持下可视化为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空间位置分布。
3.1 数据来源
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来源于江苏省民政厅官方网站[2]中发布的相关通知(下文简称“通知”),各通知名称、发布时间及公布数量如表2所示。
表1 《江苏省357处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数据集》元数据简表
条 目 |
描 述 |
数据集名称 |
江苏省357处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数据集 |
数据集短名 |
TopCulHer_Jiangsu_2022-2023 |
作者信息 |
叶鹏, 扬州大学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院;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007839@yzu.edu.cn 杨萌, 扬州大学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院;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008120@yzu.edu.cn 何炬, 扬州大学苏中发展研究院, 008161@yzu.edu.cn 何鹤鸣, 扬州大学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院;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008028@yzu.edu.cn 刘雨平, 扬州大学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院;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006958@yzu.edu.cn |
地理区域 |
中国江苏省,覆盖13个市级行政区划 |
数据年代 |
2022-2023年 |
数据格式 |
.shp、.xls |
数据量 |
1.66 MB,压缩后72 KB |
数据集组成 |
1个文件(TopCulHer_Jiangsu_2022-2023.rar)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301522);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xjj2021-08);扬州市社科重点课题(2024YZD-005) |
数据计算环境 |
ArcGIS 10.2及以上版本 |
出版与共享服务平台 |
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 http://www.geodoi.ac.cn |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数据共享政策 |
(1)“数据”以最便利的方式通过互联网系统免费向全社会开放,用户免费浏览、免费下载;(2)最终用户使用“数据”需要按照引用格式在参考文献或适当的位置标注数据来源;(3)增值服务用户或以任何形式散发和传播(包括通过计算机服务器)“数据”的用户需要与《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编辑部签署书面协议,获得许可;(4)摘取“数据”中的部分记录创作新数据的作者需要遵循10%引用原则,即从本数据集中摘取的数据记录少于新数据集总记录量的10%,同时需要对摘取的数据记录标注数据来源[14] |
数据和论文检索系统 |
DOI,CSTR,Crossref,DCI,CSCD,CNKI,SciEngine,WDS,GEOSS,PubScholar,CKRSC |
表2 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的相关通知
批次 |
通知名称 |
发布时间 |
公布数量 |
第一批 |
关于公布2022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的通知 |
2022.11.8 |
200 |
第二批 |
关于公布2023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的通知 |
2023.11.2 |
157 |
在已公布的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中,共包含古城、古镇、古村落、古桥梁和路、街、巷(里、弄、坊)共五类。各类型地名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界定[16]如表3所示。
在关于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的通知中,包括批次、地名名称、文化遗产类型、文化遗产数量、区划位置等属性数据。其中,区划位置为公布名单当年地名文化遗产所隶属的行政区划。
3.2 技术路线
以通知中公布的地名文化遗产名单为原始数据,按照“标准化—空间化—结构化”的基本思路进行数据加工和处理。首先,参照《江苏省标准地名录》[17]和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筛选出地名文化遗产中的历史地名,并进一步结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和百度百科[3]获取历史地名所对应的现今地名,实现地名文化遗产资源的标准化;其次,基于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获取地名的行政区划和地理坐标,实现地名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化;最后,设计地名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存储内容和结构,实现地名文化遗产资源的结构化。
表3 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类型的基本概念界定表
地名文化遗产类型 |
基本概念界定 |
|
古城 |
地名及其所指代的地理实体在历史上建城时间较长,并且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中心 |
|
古镇 |
地名及其所指代的地理实体在历史上集镇或中心聚落形成时间较长,并且作为区域范围内政治(或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军事重地 |
|
古村落 |
地名及其所指代的地理实体在历史上村落形成时间较长,并且传统聚落形态和典型建筑保存较好 |
|
古桥梁 |
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特征显著的古代修建桥梁 |
|
路、街、巷(里、弄、坊) |
路 |
宽阔笔直的大道,两旁通常有商铺,是主要交通干道 |
街 |
主次分明,相互交错相通,是主要交通网络 |
|
巷 |
狭窄,主要用于居民的日常通行 |
|
里 |
是指居民区或住宅区,其中“里”规模较大,而“弄”则更小,通常指内部小巷或通道 |
|
弄 |
||
坊 |
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单位,属于基层行政组织,通常由多个家庭或居民组成 |
(1)古今地名映射
在官方网站相关通知中公布的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既包括现今地名,也包括历史地名。特别是历史地名,由于历史上经过多次的朝代更迭造成各地现有地名与古代地名不同,这对于历史研究、学习和相关成果共享应用等都造成一定障碍,需要明确历史地名与现今地名的映射关系。本数据集主要基于《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构建古今地名映射关系,并辅以百度百科相关文献作为参考;以《江苏省标准地名录》和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作为标准地名名称参照。地名文化遗产中古今地名映射关系的主要处理步骤如下。
步骤1:对于不存在于《江苏省标准地名录》中标准地名部分的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中依然无法检索到结果,即可判定为历史地名。将历史地名名单依次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进行查找,明确各历史地名所对应的现今地名。
步骤2:对于全部的现今地名(包括古今地名映射后获取的现今地名),依据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中地名名称进行标准化转换。若现今地名仅能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中检索到唯一地名,则将该地名作为现今地名的标准地名。
步骤3:若现今地名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中检索到多个地名,依据通知中公布的文化遗产类型和区划位置进行约束,选取同时符合两项条件的地名作为标准地名(图1)。例如:位于扬州的古镇类地名文化遗产邵伯,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中检索可以获得“邵伯镇”、“邵伯桥”、“邵伯湖”等多项位于扬州市的地名。然而,被列入地名文化遗产的“邵伯”其类型是古镇,因此选取“邵伯镇”作为“邵伯”的标准地名。
图1 基于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的地名检索图
步骤4:由于第一批次通知中区划位置仅精确到市级,对于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检索结果依据文化遗产类型和区划位置约束后仍然可能存在多个结果,此时参考百度百科内容进行唯一现今地名的确定(图2)。例如:位于常州的古村落类地名文化遗产三星村,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中检索可以获得位于常州市武进区的“三星村”和常州市金坛区的“三星村”,难以直接区分地名文化遗产所指代的村落。参考百度百科对于各村落的基本介绍,可知位于金坛区的“三星村”为第一批次地名文化遗产名单中的古村落。
(2)空间位置获取
在官方网站相关通知中公布的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不显示其地理坐标。此外,第一批次名单显示地级行政区划,第二批次名单显示区级行政区划,其空间位置
图2 结合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和百度百科的地名检索结果辨析图
信息精度不一致。因此,对于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的空间位置获取包括两部分:行政区划获取和地理坐标获取。本数据集基于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经过古今转换后的现今地名,通过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获取空间位置信息。对于行政区划信息,在地名检索结果列表中可以获取相关地名所隶属的省级、地级和区级行政区划;对于地理坐标信息,利用地图界面上“定位点”功能可以采集到相关地名标记的坐标点(图3)。其中,对于古城、古镇、古村落三类地名文化遗产获取相关地名所在空间唯一坐标信息;对于路、街、巷(里、弄、坊)和古桥梁两类地名文化遗产分别获取相关地名起始位置的任一空间坐标信息。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中所涉及的地理空间坐标均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并以经纬度的数值表示。
(3)数据存储管理
将获得的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地理坐标数据,结合行政区划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得到.shp格式数据文件。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的名称、批次、遗产类型等属性信息存储为.xls格式,其中各字段名及其示例如表4所示。
图3 基于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的空间位置获取图
表4 数据集属性字段表
条目 |
描述 |
序号 |
0,1,2,3,……,356 |
地名文化遗产名称 |
石头城,江乘,秣陵,…… |
遗产类型 |
古城,古镇,古村落,…… |
批次 |
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 |
现今地名 |
南京市,江乘社区,秣陵社区,…… |
省级行政区划 |
江苏省 |
市级行政区划 |
南京市,苏州市,扬州市,…… |
县级行政区划 |
栖霞区,溧阳市,宝应县,…… |
地名文化遗产拼音 |
shí tóu chéng,jiāng shèng,mò líng,…… |
备注 |
南京别称,秦设置县名,六合旧称,…… |
4.1 数据集组成
《江苏省357处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数据集》共包括两个部分:(1)地名文化遗产空间位置矢量数据(.shp);(2)地名文化遗产的属性数据,包括名称、批次、类型和行政区划等(.xls)。
4.2 数据结果
在空间分布方面,地名文化遗产广泛分布于江苏省各地级市。其中,地名文化遗产数量排名前三的城市为苏州市、南京市和扬州市,超过全省总数的50%,超过其他10座城市地名文化遗产数量总和。相比之下,地名文化遗产数量最少的三座地级市分别是连云港市、宿迁市和盐城市,分别拥有8处、8处和7处(图4)。目前公布的两批次五种地名文化遗产类型分别与行政区域和建筑设施相关,受人类活动情况和城市建设格局的影响显著。大运河江苏段由北向南流经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常州和苏州6地,南京也通过长江和运河城市带相连。历史上沿线地区商贾云集,商业活动频繁,特别是漕运的发展与使用,离不开这条“黄金水道”。相较而言,宿迁市为20世纪90年代新成立的地级市,连云港和盐城市区相对远离人口稠密的大运河沿线地区,在地名文化资源禀赋稍显逊色。
图4 江苏省地名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与数量统计图
(依据审图号GS(2024)0650号的标准地图制作)
在地名文化遗产类型方面,江苏省以路、街、巷(里、弄、坊)最多(占比26.05%)。其后依次是古镇(占比22.13%)、古村落(占比19.89%)、古桥梁(占比17.93%)和古城(占比14.01%)。此外,各类型地名文化遗产在各城市分布也有显著差异。古城类地名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为南京市,而连云港缺失该类型遗产;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相对较多的城市为南京市、镇江市和常州市,而宿迁市、盐城市、连云港市和南通市都仅有1项遗产;古镇类地名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为苏州市,连云港市再次缺失该类型遗产;路、街、巷(里、弄、坊)类地名文化遗产相对较多的城市为南京市、扬州市和镇江市,盐城市最少仅有2项遗产;古桥梁类地名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为苏州市,而盐城市、宿迁市、连云港市、南通市、徐州市和淮安市都分别仅有1项遗产(图5)。
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全面掌握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状况,对于地名文
图5 不同类型江苏省地名文化遗产数量统计图
化保护、赓续历史文脉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地名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更名演化的现象,本数据集研发以2022–2023年间公布的两批次357处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为基础,参照《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中古今地名映射关系,并利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实现各地名文化遗产的空间化处理。通过对江苏省地名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与数量进行分析,以苏州市、南京市和扬州市三座城市的地名文化资源禀赋最为突出。本数据集包含357处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的名称、批次、遗产类型、现今地名等详细属性信息,以及各地名文化遗产的地理坐标、行政区划等空间信息。本数据集将为地名文化深层次地学规律挖掘提供数据基础,有助于推进地名文化领域的计量化研究。
作者分工:刘雨平和叶鹏对数据集的开发做了总体设计;杨萌和何炬采集和处理了江苏省地名文化遗产数据;何鹤鸣做了数据校验;叶鹏撰写了数据论文;刘雨平修改了数据论文。
利益冲突声明:本研究不存在研究者以及与公开研究成果有关的利益冲突。
[1] 刘玉堂, 李艳琼. 文化语言学视域下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开发[J]. 理论月刊, 2023(1): 90–102.
[2] 刘保全, 李炳尧, 宋久成等. 地名文化遗产概论[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1.
[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017年更新).
[4] 南剑飞. 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度建设之改进对策研究[J]. 中国名城, 2023, 37(6): 11–16.
[5] 萨矗荣贵. 我国地名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及对策研究[J]. 文化遗产, 2023(3): 34-41.
[6] 朱永杰, 李莹, 明皓程等. 北京功能核心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路径探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22, 29(12): 13–18.
[7] 张晨杰.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探析——以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11): 20–24.
[8] 潘虹, 刘正涛, 刘龙雨等. 基于GIS的《读史方舆纪要》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研究——以“南直隶”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22(03): 248–251.
[9] 纪小美, 崔会芳, 陶卓民. 社会记忆视角下的南京城市街巷地名变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1): 1692–1700.
[10] 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EB/OL]. http://www.zgjssw.gov.cn/fabuting/shengweiwenjian/202205/t20220509_7534888.shtml (2022年更新).
[11] 江苏省民政厅,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公布2022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的通知[EB/OL]. http://mzt.jiangsu.gov.cn/art/2022/12/8/art_79985_10701435.html (2022年更新).
[12] 江苏省民政厅,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江苏省水利厅,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公布2023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的通知[EB/OL]. http://mzt.jiangsu.gov.cn/art/2023/11/15/art_79985_11071211.html (2023年更新).
[13] 叶鹏, 杨萌, 何炬等. 江苏省357处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数据集[J/DB/OL]. 全球变化数据仓储电子杂志, 2024. https://doi.org/10.3974/geodb.2024.08.08.V1. https://cstr.escience.org.cn/CSTR: 20146.11.2024.08.08.V1.
[14] 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 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共享政策[OL]. https://doi.org/10.3974/ dp.policy.2014.05 (2017年更新).
[15] 臧励龢.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0.
[16] 江苏省民政厅. 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 4089—2024 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4.
[17] 江苏省民政厅. 江苏省标准地名录[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