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方创琳. 青藏高原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思路与绿色发展路径[J]. 地理学报, 2022, 77(8): 1907-1919.
     [2] 陈明星. 城市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科学问题[J]. 地理研究, 2015, 34(4): 614-630.
     [3] 王富喜, 毛爱华, 李赫龙等. 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 地理科学, 2013, 33(11): 1323-1329.
     [4] 方创琳, 王德利. 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J]. 地理研究, 2011, 30(11): 1931-1946.
     [5] 田明. 农业转移人口的流动与融入: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6] 戚伟. 青藏高原城镇化格局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9, 21(8): 1196-1206.
     [7] 刘浩, 张毅, 郑文升.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以环渤海地区城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1, 30(10): 1805-1817.
     [8] 马亚兄, 张志斌. SDGs框架下甘肃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7(5): 627-636.
     [9] 张明斗, 莫冬燕.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例[J]. 资源科学, 2014, 36(1): 8-16.
     [10] 施凡基, 徐勇. 中国县域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高级化的时空耦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12): 2811-2821.
     [11] 薛冰, 陈兴鹏, 伍俊辉等. 青海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耦合演变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 33-36.
     [12] 樊杰, 徐勇, 王传胜等. 西藏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J]. 科学通报, 2015, 60(32): 3057-3066.
     [13] 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14] Shafik, 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 econometric analysis[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94, 46(Suppl. 1): 757–773.
     [15] 王婧, 李裕瑞. 中国县域城镇化发展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2000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J]. 地理学报, 2016, 71(4): 621-636.
     [16] 傅晓峰. 青藏高原城镇化及其动力机制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0, 15(4): 369-375.
     [17] 张镱锂, 李炳元, 郑度. 青藏高原范围与界线地理信息系统数据[J/DB/OL]. 全球变化数据仓储电子杂志(中英文), 2014. https://doi.org/10.3974/geodb.2014.01.12.V1.
     [18] 张镱锂, 李炳元, 郑度. 《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一文数据的发表: 青藏高原范围界线与面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J]. 地理学报. 2014, 69(增刊): 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