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集(库)目录

出版期刊|区域分类

2021年第12期
2019年第02期
最新动态详情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代表团访问丹麦、比利时和欧盟农业总司就教育与“地标生境”领域合作取得共识

作者:         作者单位:         发布时间:2024-06-11

是否转载:         

5月27日至6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副所长王生林研究员带队,所教育处处长王振波研究员、所职代会/工会主席、国科大中丹学院水与环境领域首席代表宋献方研究员、科创中国-地标生境专业科技服务团首席专家兼工作组长、《全球变化数据学报》执行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刘闯研究员、国科大中丹学院水与环境领域教授梁涛研究员、科创中国-地标生境专业科技服务团秘书李莉敏女士参加的我所代表团参加了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第九届联合管理委员会会议以“绿色转型——中丹合作机遇”为主题的大会及水与环境专题学术研讨会,先后访问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气候中心、比利时根特大学和欧盟总部农业总司,并开展了学术交流,讨论了推动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关于地理学教育和地标生境领域合作的有关事宜。

1.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第九届联合管理委员会会议及学术研讨会

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第九届联合管理委员会会议及学术研讨会在哥本哈根举行,中丹科研教育中心执行主任Morten Laugesen 主持会议。中国驻丹麦使馆临时代办秦杰,丹麦高等教育和科技署长Mikkel Leihardt,哥本哈根大学校长Henrik C. Wegener,丹麦皇家科学院自然科学部Thomas Bjørnholm、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周琪等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们对中丹的科教合作和中丹科研教育中心多年来取得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在会议主题“绿色转型-中丹合作机遇”议题下,中丹学者在水与环境、纳米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社会科学、食品安全与健康等5个分组进行了研讨和学术交流。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王艳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正堂、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生物环境研究中心、生物物理研究所、脑科学与治理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部以及暨南大学等单位的中方代表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奥胡斯大学等120余位专家参加了本次大会。

图1: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第九届联合管理委员会会议及学术研讨会现场

 

在“水与环境”领域学术研讨会上,Peter E. Holm教授、王生林副所长、王振波处长先后就研讨会内容和中丹合作做了引导性报告,其题目分别为“中丹合作的框架基础-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发展报告,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研究生招生、培养、国际学术交流进展。之后,双方就水和环境相关议题开展了学术讨论。

图2: 中丹合作“水与环境”领域学术研讨会

讨论的主要议题包括:

(1)陆地水生环境及其管理,包括:淡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刘正文)、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ikolai Friberg)、在湖泊和水库生态系统中建立气候抵御能力的借鉴方案(Torben Linding Lauridsen)、基于模型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过程(Klaus Mosthaf);

(2)城市地下水管理的解决方案,包括:中国和欧洲城市的雨水管理挑战和战略(Mark Randall)、垂直要素下的城市雨水管理(Marina Bergen Jensen);

(3)陆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包括: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反馈的微生物中介作用(薛凯)、在未来更温暖、更干燥、富含二氧化碳的气候中,植物对环境扰动的适应机制(刘福来)、减少农业气候气体的措施(Kiril Manevski)、青藏高原重大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效应(宋献方)、中国典型矿区PM和道路扬尘中重金属的暴露及其健康风险(梁涛);

(4)研究方法创新与解决方案,包括:生态系统可持续修复技术(Peter E.Holm)、卫星与无人机测定液体比重:地表水建模数据和管理(Peter Bauer Gottwein)、开放科学支撑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法与技术(刘闯)。

通过讨论和交流,大家一致同意在中丹科学研究教育中心的基础上,实施中丹两国外长于2021年11月共同制定的《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重点合作领域包括:1)气候和能源;2)环境和水资源;3)绿色航运和绿色海事技术;4)改善粮食和农业质量和可持续性;5)改善公共卫生;6)加强经济关系;7)科学和技术。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奥胡斯大学就“地标生境”领域的合作达成了共识。

图3:中丹科研教育中心“水与环境”组丹麦方面召集人哥本哈根大学Peter E. Holm教授

图4:中丹科研教育中心“水与环境”组中国方面召集人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宋献方研究员

 

  5月30日地理资源所代表团访问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哥本哈根气候中心,气候中心高级顾问陈卓伦博士、项目专家徐晓臻博士、高晶晶博士和南开大学驻环境规划署实习生张欣怡女士参加了交流和讨论。2023年,“科创中国-地标生境”专业科技服务团与南开大学等发起的“生态文明教育联盟”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在这个合作框架下,大学生参与“地标生境”是重要内容。张欣怡就是参加“地标生境”国际合作的大学生之一。陈卓伦博士等对“地标生境”的实施给以很大的兴趣,大家就全球气候变化、模型构建、数据共享、可持续发展、地标生境案例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图4: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代表团访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哥本哈根气候中心

2.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与比利时根特大学学术研讨会

5月31日,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代表团与比利时根特大学学术研讨会在根特大学举行。根特大学科学学院院长 Isabel Van Driessche教授,国际合作处长Andries Verspeeten先生,地理系教授、比利时科学院院士Philippe De Maeyer教授,生物科学工程学院动物与水生态学系Peter Goethals教授以及地理系Haosheng Huang、Amaury Frankl、Kwinten Van Weverberg、Alain De Wulf、Veerle Van Eetvelde、Maite Dewinter、Marc De Batist教授以及博士后、博士生等参加了会议。根特大学近十年来,逐年扩大来自中国的学生,2023年在籍中国留学生888名,占全校国际学生的三分之二。

图5:根特大学科学学院院长 Isabel Van Driessche做报告

图6:比利时科学院院士Philippe De Maeyer教授做报告

Philippe De Maeyer教授自2023年起,担任《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全球变化数据仓储电子杂志(中英文)》副主编,并与刘闯等共同担任国际数据委员会“地标生境”任务组共同主席。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王生林副所长等与根特大学Philippe De Maeyer教授等在国际制图领域、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领域、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特别在“地标生境”领域的合作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双方一致同意,在“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框架下进一步开展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和生境标准、信息共享、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科技合作。

 

图7: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代表团与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交流会后合影

 

图8: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王生林副所长与根特大学科学学院院长Isabel Van Driessche教授就双方开展地标生境科研和培养研究生的合作达成共识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与欧盟总部农业总司的交流

5月3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代表团应邀访问了欧盟农业总司,并与欧盟农业总司亚太事务副代表Raimondo Serra女生、欧盟农业总司中国事务官员Georges Henry Carrard先生进行了交流。

图9: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代表团、根特大学与欧盟总部农业总司就“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议题进行交流

 

刘闯研究员详细介绍了为推进《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的实施,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中国地理学会等单位联合实施了“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21-2030十年行动计划,并采取开放科学和大数据、物联网的技术研发了“地标生境”工具包,用于地理标志产品的溯源、信息开放共享,并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可信赖的科技桥梁。根特大学Philippe De Maeyer教授介绍了根特大学与中国的合作进展,他指出,促进《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落实是双方合作的内容之一。欧盟总司对中欧科技界推动《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的工作给与很高的评价,并表示“地标生境”的方法和技术值得在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实施的过程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图10: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代表团、根特大学与欧盟农业总司交流会后合影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代表团于6月1日与在根特大学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进行了交流,勉励他们努力学习,欢迎他们毕业后来到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工作。

(宋献方执笔)

 

主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