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集(库)目录

出版期刊|区域分类

2021年第12期
2019年第02期
数据详情

中国东部季风区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数据集


王志勇1韩芳*1李传荣2李坤2穆豪祥1王哲1
1 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与空间信息学院,淄博,2550492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泰安,271018

DOI:10.3974/geodb.2023.11.09.V1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网页浏览次数:2784       数据下载次数:44      
数据下载量:23.54 MB      数据DOI引用次数:

关键词:

气候因子,地形因子,上线分布数据,山地落叶阔叶林,中国东部季风区

摘要:

山地落叶阔叶林是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典型植被。作者利用复合高程信息的地表覆盖精细分类产品数据和Google Earth影像,提取出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数据点,提取值与文献值的相关性系数为0.698,拟合线斜率0.959,二者均在0.001级别下显著。其次,构建了落叶阔叶林上线分布高度和影响因子的云模型、多尺度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影响因子的权系数矩阵,比较分析了影响因子对落叶阔叶林上线作用的尺度变化和空间分异,得到中国东部季风区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1)各山地地理概况;(2)落叶阔叶林上线分布高度与降尺度温度数据的验证;(3)各山地上线分布高度及影响因子的期望、熵和超熵;(4)上线分布高度云图数据;(5)不同尺度上线数据回归模型及检验结果;(6)不同尺度上线影响因子权系数的期望、熵和超熵;(7)局地尺度上线主要影响因子权重;(8)6800个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点数据。数据集存储为.shp和.xlsx格式,一共由8个数据文件组成,数据量4.52 MB(压缩为1个文件,547 KB)。基于该数据集的研究成果拟发表在《地理学报》2023年78卷11期。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1111);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21MD080);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22KFJJ03)

数据引用方式:

王志勇, 韩芳*, 李传荣, 李坤, 穆豪祥, 王哲. 中国东部季风区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数据集[J/DB/OL]. 全球变化数据仓储电子杂志(中英文), 2023. https://doi.org/10.3974/geodb.2023.11.09.V1.

参考文献:

[1] 刘闯, 石瑞香. 中国四大生态地理区的划分及其界线数据研究[J].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 2018, 2(1): 42-50.
     [2] 刘闯, 石瑞香.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四大生态地理区界线数据集[J/DB/OL]. 全球变化数据仓储电子杂志(中英文), 2016. https://doi.org/10.3974/geodb.2016.04.21.V1.
     [3] Liu, X. S., Luo, T. X.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across two contrasting timberline ecotones in the Sergyemla Mountains, Southeast Tibet [J]. Arctic, Ant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 2011, 43(2): 229-238.
     [4] 贺文慧, 张百平, 庞宇等. 天山北翼坡向对森林分布的影响[J]. 山地学报, 2015, 33(5): 546-552.
     [5] 陈学兄, 常庆瑞, 郭碧云等. 基于SRTM DEM数据的中国地形起伏度分析研究[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 2013, 21(4): 670-678.
     [6] 张百平, 姚永慧. 山体效应研究[M].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5: 1-8.
     [7] Scharfetter, R. Das Pflanzenleben der Ostalpen [M]. Vienna: Franz Deuticke, 1938.
     [8] 赵芳, 张百平, 庞宇等. 山体效应对北半球林线分布的影响分析[J]. 地理学报, 2012, 67(11): 1556-1564.
     [9] 王婧, 张百平, 张文杰等. 科罗拉多落基山脉山体效应定量化研究[J]. 地理研究, 2017, 36(8): 1467-1477.
     [10] Wang, J., Zhang, B. P., Yao, Y. H.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upper limit of montane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s and its geographical interpretation in the east monsoon realm of China [J]. Forests, 2021, 12(9), 1225.
     [11] 高兰. 中国落叶阔叶林分布格局及控制因子分析[D]. 淄博: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12] 张百平, 周成虎, 陈述彭. 中国山地垂直带信息图谱的探讨[J]. 地理学报, 2003, 58(2): 163-171.
     [13] 张百平, 许娟, 武红智等. 中国山地垂直带的数字集成与基本规律分析[J]. 山地学报, 2006, 24(2): 144-149.
     [14] 李德仁, 王树良, 李德毅. 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9: 147-151.
     [15] 王文礼. 滇西北“三江并流”区高山树线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D]. 昆明: 云南大学, 2014.
     [16] Jyothirmayi, P., Sukumar, B. Role of relief and slope in agricultural land use: A case study in Valapattanam River Basin in Kannur Districk, Kerala using gis and remote sensing [J]. Journal of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Earth Science International, 2019, 21(2): 1-11.
     [17] 沈维, 张林, 罗天祥. 高山林线变化的更新受限机制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7, 37(9): 2858-2868.
     [18] Sakai, A., Larcher, W. Frost Survival of Plants: Responses and Adaptation to Freezing Stress [M]. Berlin: Springer-Verlag, 2011: 138-172.
     [19] Zhang, W. J., An, M. Y., Chen, G. H., et al. The quantification of mountain base elevation based on mountain structure modeling [J].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22, 10.
     [20] 中国森林编辑委员会. 中国森林第3卷阔叶林[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1340-1343
     [21] 李建东, 吴邦华. 吉林植被[M]. 北京: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125-130
     [22] 朱忠保. 森林生态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360-378.
     [23] 武耀祥, 朴龙国. 长白山植被—从北温带到北极圈[J]. 森林与人类, 2015(2): 86-89.
     [24] 李绍泉, 郭长泰.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研究[J]. 河北林果研究, 2003, 18(2): 131-135.
     [25] 张进献. 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生长潜能及影响因子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26] 黄建辉, 陈灵芝. 北京东灵山地区森林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分析[J]. 植物学报, 1994, 36: 178-186.
     [27] 陈宏伟, 于顺利, 蔡博峰等. 北京四座楼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植被分析[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6(1): 62-69.
     [28] 刘鹏. 河北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 河北: 河北师范大学, 2009.
     [29] 张华, 黎聪, 张波等.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多样性遥感监测与评价[J]. 绿色科技, 2013, (6): 1-6.
     [30] 韩飞腾. 河北唐县大茂山主要森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 河北农业大学, 2015.
     [31] 河北森林编辑委员会. 河北森林[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8: 109-116.
     [32] 张金屯, 张峰, 上官铁梁. 中条山植被垂直带谱再分析[J].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1): 79-82.
     [33] 付子祯, 李继瓒. 山西各山地植被垂直地带性的分析[J]. 山西林业科技, 1976(2): 16-23+29.
     [34] 王国祥. 山西森林[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173-187.
     [35] 邝生舜. 河南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4): 91-95, 120.
     [36] 王美平. 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特点[J]. 绿色科技, 2018(6): 151-116.
     [37] 娄安如. 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及其组成成分特性的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0(4): 507-512.
     [38] 张峰, 上官铁梁. 有序样方聚类在植被垂直带划分中的应用[J].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21(3): 267-273.
     [39] 王燕, 毕润成, 许强. 山西太岳山南部针阔混交林群落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J]. 广西植物, 2017, 37(7): 901-911.
     [40] 茹文明. 太行山南段植被的研究[J]. 山西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3(S2): 50-54.
     [41] 张金屯. 山西芦芽山植被垂直带的划分[J]. 地理科学, 1989(4): 346-353, 98.
     [42] 刘华训. 我国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J]. 地理学报, 1981(3): 267-279.
     [43] 李建平. 山西黑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J]. 山西林业, 2016(2): 10-11, 23.
     [44] 李继瓒, 滕崇德. 关帝山植被的垂直分布[J]. 山西大学(自然科学版), 1979(4): 144-149
     [45] 毛芬芳, 徐宝珊. 五鹿山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和分布[J]. 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 2(1): 61-67.
     [46] 上官铁梁, 张峰. 云顶山植被及其垂直分布研究[J]. 山地研究, 1991(1): 19-26.
     [47] 雷明德. 陕西植被[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410-440.
     [48] 温战强, 杨玉柱. 陕西桑园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16-31
     [49] 郭文艺, 党坤良, 赵彦斌. 陕西摩天岭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与研究[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96-99.
     [50] 秦树辉. 华山北坡的植被及其垂直分布[J]. 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3): 66-74.
     [51] 宋朝枢.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 10-11.
     [52] 李战刚, 任毅, 王学杰.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157-186
     [53] 岳明, 党高弟, 辜天琪.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带谱及其与邻近地区的比较[J].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0(5): 375-382.
     [54] 李战刚. 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115-116.
     [55] 叶永忠, 杨清培, 翁梅等. 伏牛山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Ⅰ.群落垂直分布与物种丰富度[J]. 河南科学, 1999(S1): 68-71.
     [56] 高学敏. 陕西皇冠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119-123.
     [57] 宋朝枢.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 33-56.
     [58] 魏朝阳. 秦岭佛坪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学, 2016.
     [59] 马明哲, 申国珍, 熊高明等. 神农架自然遗产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特点和代表性[J].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41(11): 1127-1139.
     [60] 李士超. 万朝山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 湖北: 湖北大学, 2018.
     [61] 沈泽昊, 张新时, 金义兴. 三峡大老岭植物区系的垂直梯度分析[J]. 植物分类学报, 2001, 39(3): 260-268.
     [62] 白永兴, 刘建军, 马小强. 甘肃裕河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 兰州: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12-25.
     [63] 沈泽昊, 胡会峰, 周宇等. 神农架南坡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J]. 生物多样性, 2004(1): 99-107.
     [64] 任毅, 张宣平, 周灵国. 陕西太安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 西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 20-60.
     [65] 马明哲, 申国珍, 熊高明等. 神农架自然遗产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特点和代表性[J].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41(11): 1127-1139.
     [66] 王开运. 陕西省化龙山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的初步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2(1): 88-96.
     [67] 饶春球. 武当山植被资源的分布与开发[J].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3(2): 47-53
     [68] 王映明. 湖北植被地理分布的规律性[J].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5(1): 47-54.
     [69] 王映明. 湖北大别山植被[J].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89(1): 29-38.
     [70] 刘鹏, 吴国芳. 大别山植物区系的特点和森林植被的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4(1): 46-81.
     [71] 蔡永立, 张克永. 河南金岗台山区的植被及其垂直分布[J].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5(4): 337-343.]
     [72] 刘胜祥, 瞿建平.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研究报告[M]. 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6-10.
     [73] 胡纯齐. 龙山垂直自然带及其保护利用[J]. 山地研究, 1989(2): 91-97.

数据下载:

序号 数据名 数据大小 操作
1 UpperlimitMontaneDBLF_EasternChina.rar 547.75KB
主管单位